• 特色技术 About Us


堵住6岁男孩动脉导管大缺口,解决患儿多年疾病困扰
[2022-05-06]

近日,大医二院心衰与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张端珍教授成功为一名6岁男孩实施巨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解决了患儿多年来的疾病困扰。

男孩乐乐(化名)自小体弱多病,婴儿时期即出现明显气喘,活动耐力较同龄儿童较差,频发肺炎,每年肺炎达五六次之多,曾因此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而且乐乐发育明显迟缓,6岁半的年纪身高仅有110cm,体重仅16kg,相当于4岁儿童的标准。

今年2月底,乐乐又因为支气管肺炎在大医二院儿科病房住院,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发现了巨大动脉导管未闭,治愈肺炎后,儿科主任刘正娟教授推荐患儿母亲来找张端珍主任做进一步诊治。乐乐母亲也曾咨询过北京等医院专家,鉴于动脉导管巨大而且患儿发育差,专家都持保留态度。在了解到大医二院在先心病方面的技术优势后,乐乐母亲抱着无限的希望找到了张端珍主任。

张主任听诊患儿肺动脉瓣区第2心音显著增强,没有明显杂音,提示动脉导管巨大,肺动脉高压十分严重。超声心动图显示动脉导管未闭呈管状,主动脉端直径为9mm。能否有足够的空间放置封堵器?患者是否已因肺动脉高压失去手术机会?均无法判断。但唯有一点令人欣慰,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直径尚大于正常,手术可能还有一线希望。

充分准备之后,手术如期举行。主动脉造影显示动脉导管未闭呈管状(图1),长达14mm,直径达9.5mm,几乎与横膈处主动脉直径同样粗大。压力测量显示,肺动脉压力和主动脉压力完全相同,分别为86/57mmHg和88/52mmHg。对于如此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常规处理为先行右心导管检查,然后根据结果决定是否有手术机会,但患儿处于全麻状态,而且无法停止吸氧,右心导管检查结果误差很大,于是张主任毅然决定采用封堵试验判断是否具有手术适应证。

根据测量结果,张主任选择了18/20mm封堵器,置入动脉导管处后,封堵器形态十分完美,造影显示无残余分流,封堵器对主动脉无任何影响(图1)。封堵5分钟后测量主动脉压力88/60mmHg,而肺动脉压力降至44/16mmHg,肺动脉平均压几乎恢复正常。术后次日超声心动图检查无肺动脉高压和残余分流,左心室直径自术前43.4mm降至38.2mm,胸部摄片封堵器无移位,形态良好(图2)。患儿母亲十分高兴,并告诉张主任,术后患儿心率从术前动辄100多次降至70~80次/分,而且食欲和精神状态显著改善。


(图1)主动脉造影显示动脉导管未闭呈管状,直径9.5mm,长14mm(左),植入封堵器后造影显示无残余分流,封堵器形态良好,无医源性主动脉缩窄(右)

(图2)术后次日胸部摄片显示封堵器无移位,肺野清晰


术后一个月随访,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患儿母亲欣喜地告诉张主任,“仅这一个月的时间,乐乐就长高了两厘米,长胖了三斤。”


延伸阅读

张端珍主任介绍,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最常见先天畸形,症状因缺损大小和病变复杂程度而不同,部分患儿完全无症状,部分表现为发育迟缓,容易感冒,反复肺炎或者心衰,部分则出现缺氧和口唇紫绀,严重者出生后立即死亡。患儿常见体征为心脏杂音,但需要注意的是,轻型病变和严重病变均可能不出现杂音,就如本例患儿。对于存在上述表现者建议常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免漏诊,贻误手术时机,造成严重后果。轻型病变以学龄前手术为佳,但严重病变往往出生后便需手术。

本例患者的介入治疗难点在于患儿身高和体重均明显偏低,而动脉导管巨大,因此选择封堵器十分重要,封堵器偏小可能导致手术失败,而过大则可能造成主动脉和肺动脉狭窄。其次,肺动脉高压十分严重,如果已经形成阻力型肺动脉高压却实施封堵术,反而严重影响患者寿命,甚至可因肺高压危象而立即死亡。张端珍主任长期从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最小治疗对象为出生后15天新生儿,经验十分丰富。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合作。首先,麻醉至关重要。由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操作时不进行气管插管,加上先天性心脏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因此相对于外科手术,这种麻醉要求更高,尤其是重症先天性心脏和经常肺内感染患者。大医二院麻醉科团队拥有多次儿童介入操作麻醉经验,保证了儿童介入操作的顺利完成。其次,护理团队也十分重要,大医二院CCU护理团队通过多次实践,加上早期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护理经验的积累,儿童介入护理已十分成熟,防止了围手术期意外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