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必看:避开四大降压药误区,一起科学用药
[2025-09-19]

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高血压若不及时控制会持续损伤血管与器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或损害肾脏、眼底血管,往往需要长期依赖降压药维持血压平衡。然而,国内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较低,这种现象与人们对降压药存在的认知误区密切相关。

误区1:没有症状不需要治疗

常有些患者认为:"我现在没有头晕、头痛的感觉,即使血压高了也不用吃药。"事实上,血压水平与患者自身症状并不完全相关,但对心、脑、肾等脏器的损害却是持续存在的。

即使没有头晕、头痛、头胀等典型症状,只要血压测量值高于正常标准,就需遵医嘱在低盐饮食的基础上及时服用降压药,以预防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慢性损害。

误区2:降压药会有依赖性,最好不吃

高血压患者需长期服药,根本原因是疾病本身属于慢性病,存在持续的病理机制,而非降压药具有"依赖性"。服药的目的是通过药物控制血压,而非"离不开药"。

需明确:降压药不属于成瘾性药物,长期服用是为了维持血压稳定,保护脏器功能。

误区3:血压降得越快越好,控制好后就能停药

高血压虽需积极控制,但并非降得越快越好。除非患者出现高血压危象等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医生一般不会追求快速降压,因为短时间内血压骤降可能导致脑部等重要器官灌注不足,进而诱发脑梗死等严重意外。

此外,部分患者服药一段时间后血压稳定在正常水平,便误以为"痊愈"而自行停药,这种做法极危险。降压药需长期规律服用,以维持体内稳定的药物浓度和血压平衡。若擅自停药,药物浓度骤降会打破平衡,导致血压反弹,过大的血压波动易刺激血管,增加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病变风险。

误区4:盲目用药,效仿他人用药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每位患者的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及合并症情况均存在差异;同时,市面上降压药种类繁多,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降压效果也各有特点。因此,患者的具体用药方案并非完全一致。

临床中医生会根据个体病情制定用药方案,正是由于药物不能随意使用——同一种药物和剂量对某人有效,对另一人可能无效甚至引发风险。

患者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严格遵医嘱制定个性化降压方案,切不可盲目听从病友建议或效仿他人用药,以免延误病情或导致严重并发症。

如何正确服用降压药?

1、当高血压患者血压值超过180/110mmHg时需高度警惕,此时除及时服用降压药物外,还需同步调整生活方式:

✅ 保持低盐低脂饮食

✅ 戒烟限酒

✅ 避免暴饮暴食

✅ 规律作息

✅ 避免剧烈运动

2、高血压患者一旦确诊需长期服药,无论是擅自增加药物剂量还是减少服药次数,都可能打破体内原有的药效平衡,引发副作用。因此,服药必须以医嘱为准,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3、人体每日血压存在两个高峰时段:第一个高峰通常出现在7:00-10:00,此时血压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值;第二个高峰则在16:00-20:00在这两个高峰时段前服用降压药,能更有效地控制血压。

因此,建议每日仅需服用一次的降压药物在晨起后立即服用;若需分次服用,下午的用药时间可安排在15:00左右。

愿每一位高血压患者都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疾病,用坚持的行动管理血压,让健康从"控制"走向"掌控",拥抱更平稳、更安心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