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滨城大连,海风温润,学术氛围如潮而至。2025年8月1日至2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承办的“心”海交汇 星帆启航——2025大连心脏病学会议、第七届CMEA医疗质量提升大会,在风光旖旎的大连顺利召开。
大会坚持“开放包容、开拓创新”的理念,围绕心血管领域的热点与痛点、临床与科研、技术与质量,精心策划30场主题专场,300余位业界权威亲临授课,25位“CTO”老伙计成员演示33台手术,内容涵盖主旨演讲、手术演示、病例讨论、技能培训等多个维度,全面呈现学科交叉融合、理念共创共进的学术盛宴。两天会议吸引全国千余位线下注册代表参会,线上观看人次超1.4万,再次彰显“大连会”不断扩大的学术辐射力与专业影响力。
盛夏时节,海风送爽。8月2日上午8时,大会正式开幕。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葛均波教授,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与安全科学院院士、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终身荣誉会长黄正明教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会长张福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席专家霍勇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名誉主任委员张海涛教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时利民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赵连友教授,医院运营管理杂志主编、医院运营管理与发展研究院院长魏子柠教授受邀参会。大连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王聚,大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王运河,大连医科大学副校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志宇教授出席会议,会议由大会主席、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赵昕教授主持。
“作为辽南地区重要的学术会议,大连心脏病学会议自创办以来,始终扎根临床一线,关注学科发展和区域医疗水平提升,在规范化诊疗、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数字化心血管医疗等方面持续探索突破。本次会议聚焦心血管病前沿和临床实践重点,既展现高大上的新技术、新理念,也接地气地为基层医生、年轻医生提供实用知识。愿这两天的会议能让大家收获新知识,结交新朋友,共谋新发展。”赵昕教授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心血管领域专家、学者、临床医生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最诚挚的祝福。
葛均波教授致辞
黄正明教授致辞
张福教授致辞
张海涛教授致辞
王聚书记、主任致辞
王运河副书记致辞
刘志宇教授致辞
赵昕教授主持
刘志宇:厚植传统·接续荣光,打造大连心血管医学高地
刘志宇教授表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学科自1958年创立以来,历经南迁、回迁的艰辛历程,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逐步重现荣光。近年来,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心血管诊疗质量持续提升,区域内心血管健康事业也因此迈上新台阶。特别感谢以葛均波教授为代表的国内专家多年来对大连心血管事业的持续支持。科技赋能临床,创新驱动发展,他指出,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大连仍与国内先进中心存在差距,因此更需要借助高水平学术平台不断追赶、持续进步,为“健康大连”作出更大贡献。
王运河:医道承红色基因,滨海绘时代新章
王运河副书记提到,大连医科大学作为党在解放区创办的首所正规医科高校,始终赓续红色血脉、坚守初心使命,积极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近年来,在心血管领域承担国家级课题百余项,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结构性心脏病、心血管再生等方向不断取得突破,为推动区域学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希望本次会议实现三重价值:一是广纳学术真知,推动前沿成果交流;二是深化区域协作,建设心血管疾病研究联盟;三是激发创新动能,赋能新生代人才成长。未来,期待各位专家继续为区域医学高质量发展献智聚力。
王聚:汇聚智慧资源,推动区域医疗高质量发展
本次大会以“心”相聚,是一场汇聚智慧、碰撞火花的学术盛宴,也是一场深化友谊、共谋发展的合作契机。王聚主任代表大连市卫健委,对各位院士、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各级协会、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大连心血管事业的支持表示诚挚感谢。葛均波教授、黄正明教授等业内大咖的亲临指导,更是为本地学科建设注入宝贵动力。期待能够通过本次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提升大连地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能力。他诚挚邀请全国专家进一步关注大连,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推动从筛查、诊断到治疗的全链条能力建设。
张海涛:携手共进,筑牢区域心脏重症防线
作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老朋友,张海涛教授见证了大医二院及辽南地区心血管学科的显著进步。近年来在赵昕教授领导下,大医二院心血管诊疗患者数量实现了翻倍增长,不仅体现了服务能力的提升,更彰显了患者对医疗质量的高度信任。大医二院搭建的学术平台和推动心脏重症领域建设的努力,不仅是技术提升,更是一种精神传承。期待通过本次大会,进一步促进全国心脏重症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区域医疗水平迈上新台阶。最后衷心祝愿大会圆满成功,并祝福大医二院未来发展再创佳绩。
霍勇:凝聚正能量,推动心血管学科迈向新高度
回顾过去三十多年,霍勇教授高度评价大连及辽宁省心血管学科的蓬勃发展,并由衷感受到了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市卫健委对心血管学科建设的支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在诸多前辈的带领下,实现了心血管学科的飞速进步。如今,赵昕教授团队不仅带动了院内心血管手术量从千例跃升至上万例,更赢得了患者和同行的高度认可。展望未来,面对行业内复杂多变的环境,必须凝聚正能量,坚持以实际行动推动学科发展,切实“把事情做好”。他呼吁全体同仁携手并进,为推进心血管疾病防治和“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张福:夯实基础,推动医药教育与医疗质量齐头并进
张福教授强调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作为党组织领导下的先进社会组织,在推动医药教育、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及健康中国建设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大医二院赵昕教授团队近年来在心血管领域取得了卓越成绩,是推动医疗质量快速提升的重要力量。优质的领头羊是团体发展的关键,协会将一如既往支持大连会的发展,希望通过大会平台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慢病防治与医疗质量提升,助力推动医药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持续进步。
黄正明:凝心聚力,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提升
黄正明教授回顾医疗质量提升大会的发展历程,强调大会作为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的品牌会议之一,自创办以来,已成为引领我国医疗质量标准化建设和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医疗质量关乎人民健康福祉和生命安全,是医疗卫生事业的生命线,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医疗服务规范化和质量提升。2025年,大连心脏病学会议与CMEA医疗质量提升大会合并举办,更体现了医疗质量提升与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紧密结合。面对医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和慢病防治挑战,未来需深化合作与创新,落实国家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葛均波:以人才为锚点,推动学科向高处行
葛均波教授回忆起二十多年前初次踏足大连的情景,对大连的城市气质和学术氛围留下了深刻印象。再度到访,感慨良多,更对大连心血管学科的发展表示由衷赞叹。他指出,医院与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的驱动——“庙再大,终需有会念经的高僧。”医院的发展不只于硬件建设、技术引进,更关键在于拥有一支有理想、有担当、有能力的临床与科研队伍。当前中国心血管病防治正处于关键转型期,而高水平区域中心、优秀学术平台的建设,是实现这一跃迁的关键支撑。期望大会能成为全国心血管领域的标杆盛会,推动学科未来更高质量的发展。
名家视角 贤才汇集:聚势话“心”共探领域学术热点前沿
紧随其后,一场场高屋建瓴的主题报告接连登台,会场内思想激荡、洞见频出,场下提问不断、互动热烈。
葛均波教授提到,治疗心衰药物从“金三角”演进到“四联、五联疗法”,显著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预后;LVAD在终末期心衰中具备巨大潜力;基因/细胞治疗和异种移植等手段正在积极探索;AI亦将赋能心衰全程管理。霍勇教授阐述了冠脉微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表现,通过功能学检查与影像技术,可实现病因识别、风险分层与个体化干预。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罗建方教授结合高危冠脉介入案例,介绍左心辅助装置的应用策略与围术期管理经验,为复杂病变提供安全保障。张海涛教授重点分享人工智能在心血管领域的赋能,涵盖疾病筛查、图像识别、临床辅助决策等场景,加速从传统医疗向智能医疗的过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卜军教授提出,多模态影像引导下的术前评估与路径规划,是提升结构性心脏病干预安全性与精准度的重要手段。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蒋世良教授回顾我国先心病介入逐渐向低龄化、复杂化、绿色无射线化及介入无植入方向发展。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辅助、更多新技术新器械的应用及多学科协作的深化,将进一步推动精准化、微创化治疗,改善先心病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辽宁省人民医院侯爱洁教授围绕“泛血管病”理念,介绍多学科协作下的防治中心建设模式,实现对疾病的全流程、系统性管理。
“术”绘匠心路径,精准破解CTO难题
作为大会最受瞩目的实操环节,“CTO老伙计大连行”活动,通过连续两天、33台复杂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例的现场直播演示,全方位呈现CTO介入治疗领域的技术进展与操作要领。
8月2日,首场手术由葛均波教授亲自操刀,在既往手术失败、双支闭塞、心功能低下的极高难度病例中,展现了高阶操作思路。在本次示教中,由25位“CTO老伙计”专家组成的强大手术团队,围绕逆向开通、Knuckle推进、支架最小化、药物洗脱球囊(DCB)使用等关键技术,系统呈现复杂CTO病变的多路径解决方案。同时,结合Bis-PTCA、IVL等预处理手段,探索钙化病变的重塑策略,以提升血管顺应性并降低术中并发风险。
手术间内精雕细琢,解说台上同步分析。评析嘉宾全程参与手术策略讨论与并发症处理讲解。线下观众现场沉浸,线上观众实时互动,问题随问随答,学习氛围浓厚。此次转播还特别邀请大连及周边城市的年轻医生全程参与,通过顶级术者“手把手”指导,为区域内青年力量提供实战锻炼平台。正是在这种高频实战中,老一代“匠人”的经验智慧被一点点播撒、传承,为辽南地区CTO规范化诊疗体系的建设注入活力。
四方来会 百家争鸣:一场“心”探索构筑学科发展新格局
传播“心”思想——夯实基础,服务基层
大会设置青年医师介入论坛、血流动力学监测培训班、心衰容量管理培训班、CRRT临床实战培训班以及基层慢病防治论坛(高血压篇、动脉硬化篇)等内容,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与基层需求。通过丰富的培训和病例分享,帮助基层医师和年轻医生提升介入技能及慢病管理水平,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有效干预夯实基础。
谱写“心”篇章——中西融合,推动学科交叉
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年会、大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汇聚中西医优势,推动脑心同治理论与实践创新,拓展疾病防治的新路径,丰富了临床诊疗思路。CMEA医疗质量提升大会围绕医疗质量提升、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等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
畅想“心”未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方向
心血管诊疗新进展、高血压代谢防治新进展及管理新政策、心脏节律论坛(猝死预防、心律失常器械及导管消融技术)等版块,展示了国内技术创新成果与前沿治疗理念。与会专家围绕新兴技术的变革,展望心血管病防控和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激励行业持续创新,助推学科跨越式发展。
共研“心”技术——循证为基,深化协同管理
慢病(络病)防治循证、心脏重症、心脏康复、心血管护理、泛血管疾病管理等多领域论坛,强调循证医学在临床应用中的指导作用,推动重症救治、康复护理及慢病综合管理的协同发展,为提高患者整体诊疗质量和生命质量提供坚实保障。此外,围绕冠心病介入、心肌病诊疗、心力衰竭、复杂瓣膜病、结构性心脏病、肺血管病及左心耳封堵创新等系列专题,满足不同层次医生的学术需求,彰显出大会广泛而深入的学术布局。
依托大连开放通达、融汇中外的城市底蕴,2025大连心脏病学会议、第七届CMEA医疗质量提升大会,于山海之间启航,于学术深处回响。这里,有专家的高屋建瓴,照亮前沿方向;有术者的精雕细琢,破解临床难题;有学者的深度探讨,丰富理论体系;有青年医师的蓬勃朝气,注入新生力量。
从理念到技术,从诊疗到管理,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在这片北国海岸,纵论前沿、激荡智慧,呈现一场融合学术与实践的高水平盛会。未来,大会将持续根植临床,链接科技,汇聚青年力量,搭建更多跨界对话的平台,推动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迈向更加精准、高效、智能的新阶段。
在大连这座面朝大海、充满希望的城市,凝“心”聚力,向“新”出发,逐梦健康中国的万里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