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医二院心衰与结构性心脏病中心成功实施心腔内超声精准“导航”,完成高难度左心耳封堵术。
58岁的王先生(化名)与房颤“纠缠”了20余年,长期受困于心脏乱跳的折磨。更棘手的是,他同时合并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曾因消化道出血和脾栓塞多次住院。
3个月前,本计划通过左心耳封堵术“切断”血栓源头,但术前CT检查显示左心耳内已有血栓形成,这意味着直接手术风险极高,只能冒险接受抗凝治疗。然而,抗凝药犹如一把“双刃剑”——虽能稀释血液防血栓,却可能引发致命性大出血。目前王先生已抗凝治疗3个月,是否仍存在血栓不得而知,对于他这类合并消化道疾病的患者而言,继续用药无异于“走钢丝”。
面对难题,我院心衰与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张端珍主任团队决定创新应用心腔内超声(ICE)技术判断是否存在左心耳血栓,若没有血栓,则直接在ICE指导下实施左心耳封堵术,彻底堵住血栓的源头。
1小时“微创战役”,患者次日自如行走
手术在局部麻醉下展开:
01在患者大腿根部穿刺股静脉,将一根细长的ICE导管送入右心房,导管头端自带微型超声探头,就像在心脏内放置了一个“高清摄像头”,可实时显示心脏结构。
02通过ICE仔细观察明确左心耳无血栓后,直接在ICE指导下穿刺房间隔,精准“打洞”,建立手术通道。
03通过ICE多角度成像和左心耳造影,选择合适大小的封堵器并观察封堵术后封堵器形态。
将ICE导管置于左心房造影(左图),释放后,左心耳封堵器形态良好(右图)
术后仅1小时,王先生安返病房,次日即可正常下床活动,彻底告别抗凝药带来的出血恐慌。
房颤患者为何要“封堵左心耳”?
房颤时,心房像“颤抖的袋子”般失去有效收缩,血液易在左心耳(心脏左上方的小耳廓状结构)淤滞形成血栓。这些“定时炸弹”一旦脱落,可能引发脑卒中、肢体动脉栓塞等严重后果。
左心耳封堵术通过微创方式植入封堵器,将血栓形成部位彻底隔离,疗效显著优于长期服药,且术后仅需短期抗凝治疗,即可实现“一劳永逸”。
ICE:让手术更安全、更舒适
✅ 无需全麻插管:避免食道损伤风险,尤其适合食管静脉曲张、不能耐受麻醉的患者。
✅ 实时动态监测:术中即时调整策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射线暴露。
✅ 精准度升级:多平面成像更直观,尤其适合复杂解剖结构患者。
专家提醒
张端珍主任提醒:房颤患者需定期评估血栓风险,若存在抗凝禁忌或出血高风险,左心耳封堵术是优选方案。我院心衰与结构性心脏病团队将持续探索微创技术,为更多患者筑牢“心”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