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屎官"住进ICU?准妈妈与鹦鹉的"危险邂逅",警惕这种隐形杀手!
[2025-07-16]

28岁的小王(化名)是个幸福的准妈妈,妊娠28周的她正满怀期待地迎接新生命。一个月前,家人为了让她心情更愉悦,买了一对色彩鲜艳的小鹦鹉回家。听着鹦鹉清脆的鸣叫,每天和它们互动,小王的生活多了许多乐趣。

可没想到,这份"甜蜜负担"很快变成了噩梦——几天后,全家陆续出现咳嗽、低热,小王的症状最严重:高热直冲40℃,呼吸急促、咳嗽不止。在当地医院治疗未见好转,气促反复发作,直到10天前的一个下午,她突然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往大医二院急诊。

入院检查显示,小王感染严重,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炎症",血氧持续下降。因病情快速进展,出现重症肺炎并Ⅰ型呼吸衰竭,遂转入ICU进一步监护治疗。后经病原微生物高通量测序(NGS)检测,最终明确诊断为鹦鹉热。

多学科联手,24小时守护母婴平安

ICU里,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治立即展开。重症医学科联合感染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妇产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第一时间为小王制定了"母婴安全优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应用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快速缓解呼吸困难;考虑到她妊娠28周的特殊身份,用药需格外谨慎,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通过微生物NGS检测(下一代测序技术)精准定位病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同时,ICU组建了"一对一"医护团队,24小时轮班守护:实时监测生命体征、物理降温、精准液体管理、雾化排痰、气压治疗……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精准。

在医护人员的日夜奋战下,小王的病情逐渐控制,一周后体温正常、意识清晰,胎心稳定,顺利转入普通病房康复。临走前,她双手比出大大的爱心,那一刻,医护人员所有疲惫都化作了欣慰。

科普时间

鹦鹉热,到底是什么?

一、鹦鹉热:名字来自"初代受害者",但不止鹦鹉会传染

鹦鹉热又称"鸟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传染病。这种衣原体主要在鸟类(如鹦鹉、鸽子、鸡鸭等)中传播,偶尔通过接触感染鸟类传染给人类。最初因玩赏鹦鹉者易感染而得名,后来发现许多鸟类都可能携带,所以"鸟热"更准确。

图源网络

二、潜伏期长,症状易被忽视

人感染后潜伏期1-2周(最长可达45天),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最常见:发热、寒战(可能突然高烧);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后期可能发展为肺炎);部分患者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如恶心、腹泻等);严重时可累及肺外器官(如心脏、肝脏等),但危及生命的情况较少。

三、人传人?概率极低,但需警惕

鹦鹉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鸟类或其污染物传播:

▶ 吸入被患病鸟类污染的空气(如粪便、羽毛、粉尘等);

▶ 直接接触病鸟的体液、粪便;

▶ 被病鸟抓咬(伤口接触病原体)。

人传人概率极低,无需过度恐慌。

四、预防鹦鹉热,记住这6点!

远离野生鸟禽:户外避免近距离接触野生鸟类,保持安全距离;

选正规渠道购买宠物:购买禽鸟时选择检疫合格的商家,拒绝来历不明的"问题鸟";

新鸟"预处理":新购入的鸟类可在饲料中添加四环素、红霉素(需咨询兽医),尤其是运输前后;

保持环境清洁:饲养宠物的笼子定期干燥清洁,每周至少消毒1次;

接触时做好防护:处理鸟类排泄物、羽毛时戴口罩、手套,事后立即洗手;若被抓咬伤,及时消毒并就医;

及时就医:若宠物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差等异常,或自身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且近期接触过鸟类,务必告知医生流行病学史。

别慌!鹦鹉热可防可治

鹦鹉热并非"绝症",我国已有成熟治疗方案,主要用药(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疗效显著,通常1-2天即可缓解症状。关键是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特别提醒:养宠需谨慎,尤其是孕妇、免疫力低下人群,接触动物后出现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愿每个"铲屎官"都能和毛孩子健康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