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你生日快乐……"清晨的大医二院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内,烛光在特制低糖蛋糕上摇曳,医护人员与家属轻唱生日歌。36岁的石女士(化名)眼眶湿润,双手合十许愿——这场生命庆典的背后,是医患携手跨越生死线的传奇。
极端肥胖引发呼吸"塌方",多器官危机接踵而至
石女士因突发意识障碍被紧急送医,检查发现其体重指数(BMI)高达51.9kg/m2,血气分析显示严重Ⅱ型呼吸衰竭、二氧化碳分压突破检测极限、呼吸性酸中毒,诊断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肺性脑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闫丽娜副主任医师当机立断:患者已陷入肺性脑病昏迷,随时可能因呼吸循环崩溃而危及生命!
气管插管战役随即打响:短粗脖颈、咽部脂肪堆积构成"困难气道",闫丽娜副主任医师精准操作完成一次性插管,呼吸机参数调整后,潴留的二氧化碳很快下降,患者也随之恢复神智。但更为棘手的是——患者极端肥胖导致胸廓如灌铅般僵硬,腹腔高压与镇静药物脂肪蓄积形成撤机"死亡三角";盆腔16cm占位性肿块性质成谜,颈部8cm脂肪瘤压迫气道,大脑廉钙化灶暗藏神经危机......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多学科"最强大脑"会诊,定制化方案突围
面对复杂病情,呼吸重症团队启动多学科(MDT)会诊:心血管专家调控血压风暴,神经内科破解脑部谜团,妇科团队监测盆腔肿块,临床营养师定制"高蛋白低热量"饮食方案,心理医师搭建情绪疏导通道。
曹丽华主任医师及张丹副主任医师制定"三阶撤机战术":调整通气策略,针对胸廓顺应性差,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逐步降低呼吸机参数;控制液体出入量,维持循环血压稳定;阶梯式撤机,由有创通气过渡至无创呼吸机(BiPAP),同步加强呼吸肌训练。
护理团队同步护航:刘岩华护士长团队创新性融合体位力学原理,设计45度床头抬高并动态调整为30度的专属翻身方案,以平衡通气与安全。患者出现严重腹泻导致肛周破溃后,团队采用"三明治法"成功促进皮肤愈合。护理中注重心理支持,通过语言鼓励及手绘的需求卡通图(如喝水、排便等),建立高效沟通渠道,最终实现患者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康复。
生命礼赞
经过10天鏖战,石女士成功拔管,并在呼吸重症病房度过36岁生日。石女士母亲哽咽道:"是你们给了我女儿第二次生命。"
脱离危险期后,呼吸重症团队继续为石女士制定长期管理计划,包括:
▶ 呼吸康复训练(如腹式呼吸、咳嗽排痰技巧);
▶ 精神心理支持,稳定情绪状态;
▶ 肥胖综合管理(饮食、运动、睡眠指导)。
目前石女士已好转出院,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此例救治为肥胖患者敲响警钟——重度肥胖是呼吸衰竭的高危人群,因其药物代谢、配合度、生理特点等因素,救治难度更大。
专家呼吁
警惕"沉默的缺氧":嗜睡、晨起头痛、夜间憋醒可能是呼吸衰竭前兆;
肥胖管理需"三早":早筛查睡眠呼吸问题、早干预体重超标、早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从气管插管到自主呼吸,从昏迷不醒到生日欢歌,这场生死博弈见证了现代医学的温度与力量。大医二院呼吸重症团队用精湛技术突破生理极限,以人文关怀点亮生命之光。未来,这支敢打硬仗的队伍将继续以创新与坚守,为更多危重患者托起生命的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