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更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首要通道。在第30个“全国爱眼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大医二院眼科为您梳理常见眼病的防治要点,助您科学护眼,拥抱清晰“视”界!
1、白内障:别让“雾气”遮挡光明
症状:视力模糊、色彩黯淡、夜间眩光加重,仿佛隔着磨砂玻璃看世界。
应对
手术是唯一根治手段,通过微创超声乳化技术置换人工晶体,10分钟即可重获清晰视力。
晶体选择多样化:单焦点(远/近清晰)、多焦点(远近兼顾)、散光矫正型等,医生会根据用眼需求个性化推荐。
温馨提示
手术无需“等熟透”,影响生活即可考虑,早手术还能同步排查眼底隐患。
2、青光眼:警惕“视力小偷”的突袭
症状:早期无声无息,后期出现视野缺损(如撞到侧方物体)、夜间行动困难,急性发作时伴剧烈眼痛、头痛、呕吐等。
高危人群:40岁以上、家族史、高度近视/远视、糖尿病/高血压患者。
防治
定期测眼压、查眼底,尤其高危人群需每年筛查。
终身管理是关键!通过药物、激光或手术控制眼压,延缓视神经损伤,即使视力稳定仍需定期监测视野。
3、屈光不正:给眼睛“精准对焦”
常见问题:近视(看远模糊)、远视(看近吃力)、散光(重影变形)、老花(近处模糊)。
解决方案
▶ 框架眼镜:安全便捷,定期验光更新度数。
▶ 隐形眼镜:注意卫生,每日佩戴≤8小时。
▶ 手术矫正:全飞秒激光、ICL晶体植入等,需严格评估眼部条件。
▶ 儿童防控:3岁起建立视力档案,每日户外活动≥2小时,减少近距离用眼。
4、眼底病:沉默的“视力杀手”
常见类型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糖会损伤视网膜血管,早期无症状,晚期突发视力骤降。
▶ 老年黄斑变性:视物变形、中心黑影。
▶ 视网膜脱离:眼前闪光、飞蚊增多,需紧急手术。
高危人群:糖尿病患者、高度近视(≥600度)、50岁以上人群。
预防
每年散瞳查眼底,糖尿病患者每3-6个月复查。
控制血糖、血压,戒烟限酒。
5、儿童眼病:抓住黄金干预期
斜视与弱视
▶ 斜视:眼位偏斜(如“斗鸡眼”),破坏双眼协作,需尽早手术或配镜矫正。
▶ 弱视:大脑“忽略”发育不良的眼睛,3-6岁是最佳治疗期,核心方法是遮盖优势眼,强制使用弱视眼。
家长行动
3岁起专业眼检,确诊后严格遵医嘱治疗,切勿拖延!
6、甲状腺眼病:关注“眼睛的呐喊”
症状:眼睑退缩、眼球突出、复视,严重者危及视力。
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传统一线用药,但需警惕副作用。
新型靶向药物精准抗炎,副作用更少。
温馨提示
甲状腺疾病患者需定期到眼科随访,警惕眼部并发症。
7、干眼症:为眼睛“补足水分”
症状:干涩、异物感、灼烧感,晨起睁眼困难。
诱因:长时间盯屏、空调房、隐形眼镜、更年期激素变化。
护理
✅ 人工泪液缓解症状,优先选择无防腐剂产品。
✅ 热敷+睑板腺按摩改善油脂分泌,每日刻意眨眼20次。
✅ 控制看电子屏幕时间。
8、神经眼科疾病:警惕“脑眼对话”异常
信号:突发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复视、瞳孔不等大,可能提示脑卒中、肿瘤或多发性硬化。
应对:立即就医!需结合视力、视野、影像学检查(如MRI)明确病因。
护眼锦囊
✅ 定期检查:每年1次眼科体检,高危人群每半年1次。
✅ 症状别忽视:眼红、眼痛、视力骤变、视野遮挡等需及时就诊。
✅ 健康生活:均衡饮食(深色蔬果、鱼类等)、充足睡眠、戒烟限酒。
✅ 管理慢病:控糖、控压、稳甲功,预防眼病并发症。
大医二院眼科提醒您:爱眼护眼需融入日常,从了解眼病知识开始,让清晰“视”界常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