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起,大医二院先后派出30余名同志参与援藏工作,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用汗水和智慧谱写了一幅幅感人的篇章。医院第七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入藏以来,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在推动那曲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保障干部群众身体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期的援藏故事,我们将镜头聚焦在援藏队员——大医二院重症医学科专家邓佳身上。
从渤海之滨到羌塘草原,跨越4030公里的不仅是地理坐标的位移,更是一位医者用生命丈量使命的壮丽征程。当电子地图上显示着大连到那曲需要48小时20分钟的连续驾驶里程时,大医二院重症医学科医生邓佳,正以另一种方式在这条生命通道上书写着医者大爱。
跨越山海的生命抉择
“这一次,我一定要去。”2024年1月13日,面对辽宁省第七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报名通知,邓佳没有丝毫犹豫。这个决定背后,是医者世家的精神传承——父亲曾远赴新疆医疗支援;是军人家庭的特殊担当——丈夫作为海军军官常年驻守海疆,7岁女儿只能托付给年迈双亲照料。“我是军嫂,更懂得奉献的意义。”面对分离,邓佳眼含热泪却目光坚定。
在海拔4510米的那曲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这位80后女医生用行动诠释着“海拔高境界更高”的誓言。巍峨雪山见证了她初到高原的艰难适应:剧烈头痛、失眠缺氧、走三层楼梯需要停下大口喘气......但这些都没能阻挡她走向病房的脚步。
生死时速的雪域“战场”
抵达那曲的第二天深夜,急促的电话铃声划破寂静。一位妊娠7月合并感染以及肾功能不全的孕妇命悬一线。邓佳顶着剧烈高原反应冲进医院,迅速组建抢救团队。气管插管、床旁血滤......在血氧监测仪的报警声中,她连续奋战了一整夜,最终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
这样的生死竞速在那曲重症医学科已成常态。受地域和观念的影响,当地的危重孕产妇和高原重症脑出血患者比比皆是。到那曲的第一个季度,重症监护室就接诊危重孕产妇10名,高原脑出血患者近20人次。邓佳带领团队学习研究急危重疾病的诊治规范及指南,结合当地常见病、多发病,尤其针对危重孕产妇、重症颅脑损伤诊治开展培训,强调加强手术患者围术期的管理,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格桑花开的暖心守护
为了能够尽快熟悉科室情况,及时掌握病患状况,除了正常工作日外,邓佳在周末节假日24小时在线,随叫随到,按照规定每月赴拉萨的调休,一年下来邓佳也没去几回。
在逐步适应新环境后,邓佳又开始琢磨起了怎么才能结合实际更好地开展工作。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完成率作为国家医疗安全与质量的重要目标之一,是ICU牵头完成的重要指标,她借助那曲医师协会的平台,开展全院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的培训,提高医疗安全与质量控制。
“走出去才能更好服务羌塘人民。”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邓佳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赴那曲市各中小学对学生免费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关爱学生健康成长;参加那曲市退休老干部义诊,开展健康讲座,送医送药,守护老同志生命健康;赴解放军驻那曲某部为官兵进行健康诊疗,给高原上“最可爱的人”送去温暖……一年来,邓佳做了很多以前想做但没有做过的事,辛苦但很快乐。“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邓佳说,“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授人以渔的造血工程
“‘传帮带’是援藏医生的使命。”邓佳深知“组团式”援藏的核心要义,她在进藏前就做好打算,不仅要积极治病救人,更要把自己掌握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经验,带给医院及科室医疗工作人员。她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加强“三基训练”,规范查房和病历书写,每周举行学术讲座,除对本科室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外,还积极协助放射科等其他科室开展相关培训。
她十分重视当地重症医生的实操机会,带领全科室充分利用有限病例,加强培训,特别是对偶发突发情况的血滤、纤支镜引导下的经皮气管切开术等处置,让科室全员均有单独实操经历,有效提升了相关实操能力。
除日常业务工作外,邓佳还承担了那曲地区执业医师考前理论技能培训的相关工作,并主动为科室人员中级考试进行相关辅导指导,在她的帮助下实现了2024年重症医学科无证人员清零和中级考试人员全通过。
邓佳结合高原常见病,开展临床调研,带领科室医生加强科研,申请2024年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组团式援藏医学项目并成功立项,为那曲市人民医院科研工作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最高寒的土地,也能开出最绚丽的花朵。”这或许就是医者情怀的最好诠释——以生命守护生命,用仁心跨越山海。面对未来,邓佳医生的笑容是那么灿烂,自信而憧憬。
大医二院将一如既往地重视、支持援藏医疗工作,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事业的号召,将大医二院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输送到当地,将大医二院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带到西藏,切实为提高当地医疗技术水平、推动西藏医学事业的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