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耳日】保护耳朵,聆听美好生活
[2025-03-03]

2025年3月3日是第二十六个全国爱耳日,活动主题为“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造成听力损伤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尽早发现听力问题?保护听力应该怎么做?

针对这些问题,大医二院耳鼻喉科专家将为您解答。

造成听力损伤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位是遗传因素。由于父母携带遗传性耳聋基因,基因突变传给后代所造成的。目前已经发现四种基因突变引起的耳聋,占整个遗传性聋的80%,且耳聋患者大约一半与遗传性因素相关。正常人群携带遗传性耳聋基因的概率也高达6%。很多耳聋患者并非出生就是聋儿,而是逐渐出现迟发性耳聋。还有些身体健康的夫妻,由于夫妻双方都携带了隐性遗传得耳聋基因,也可能生出先天性耳聋的孩子。有些耳聋患者不知道自己携带药物性耳聋基因,某次用药导致耳聋,也就是常说的“一针致聋”。

除了遗传性迟发性聋以外,后天的原因可以导致任何年龄的听力损失。年龄因素是成人听力损失最主要的因素,此外,环境、感染、药物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都会造成听力损伤。

如何尽早发现听力问题?

耳聋易感基因检测可以对耳聋实施三级防控。一级防控包括孕早期、产前甚至青年聋人的恋爱前指导、聋人夫妇的生育指导;二级防控是指产前诊断,怀孕后通过羊水穿刺进行诊断;三级防控是指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实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

此外,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发现耳聋问题的重要手段,它使得先天性的听力损失或早期获得性听力损失确诊时间大大提前,为干预和康复争取时间。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至出院前完成听力的初筛。如果初筛没有通过,需要在42天内完成听力复筛,复筛没有通过则需在3个月内完成听力诊断,6个月内完成听力的干预。听力有问题的患儿需要在3岁前进行跟踪随访。

对于成人来说,听力可以自测,一个人发现在噪音环境下有听音困难或与对方交流时需要对方反复重复时,可能存在听力问题,应到医院进行听力检测。记住耳聋治疗的黄金72小时,如果出现耳鸣、耳闷、听力下降持续超过3天,一定尽早就诊,不要贻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保护听力应该怎么做?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耳朵和听力呢?这些爱耳小知识请收好!

*不长时间使用耳机

建议使用耳机每次不要超过半小时,尽量在安静的环境下用耳罩式耳机,不使用插入式耳机。

*不用硬物掏耳朵

经常用硬物如棉棒掏耳朵,容易损伤耳道,引发感染。还可能弄破耳膜,或将硬物遗漏在耳朵内。

*不在脏水域洗澡或游泳

脏水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如果进入耳朵内,不及时清理有可能会造成耳朵发炎的情况,增加中耳炎等疾病的发病几率。

*不分享耳机或耳塞

耳机、耳塞在使用过程中可能携带病菌造成细菌侵害。所以不要和他人共享耳机、耳塞。此外在使用耳机、耳塞的过程中要定期消毒,保证耳机、耳塞和耳朵的清洁。

*在嘈杂的地方使用耳塞

在嘈杂环境下作业的工人应及时佩戴有效的防噪声耳塞,避免长期待在有噪声的场所,让耳朵得到充分的休息,并定期检查听力。

*避免身心俱疲

耳朵是最敏感的器官,情绪高度紧张时,血管收缩易导致缺血缺氧,发生耳部供血不足,功能下降,从而引起听力下降。

*不滥用抗生素

因滥用抗生素导致的药物性耳聋比较常见于少年儿童。如新霉素、庆大霉素等。因此,儿童应严格按照医嘱应用这些药物。

*不用力擤鼻涕、吸鼻涕

用力擤鼻涕,有可能导致鼻涕从气道跑到别的地方,直接使耳内压力改变,甚至挤入咽鼓管引起中耳炎。

*突发情况应及时正确就诊

突发性耳聋、耳鸣及耳闷是一种急症,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还伴有耳鸣眩晕或耳内闷塞感。一旦突然出现听力下降或耳鸣应尽快就诊,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听见,是生命与世界的深情对话。从今天起,给耳朵一份温柔的呵护,让每一次倾听都成为连接美好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