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血液三科)去年10月份,平素身体一向硬朗的58岁的杨先生感觉越来越疲惫,2个月内体重下降了十余斤,并且双腿皮肤出现了出血点。一开始他并未在意,后来杨先生鼻出血不止,这才重视起来,赶忙来到大医二院血液科就诊,经过系统全面检查,杨先生被确诊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并列,都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能够治愈骨髓纤维化的唯一方法。
患病之初,杨先生一家一度崩溃,血液三科康志杰副主任、钻石湾院区血液科杨岩副主任以及治疗组医生详细向杨先生及家人介绍了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诊断及治疗,给予他们莫大的信心,让他们重新看到了希望。
杨先生年龄偏大,无同胞全合供者,且脾脏肿大,植入失败率高,移植难度大。在血液科闫金松主任和康志杰副主任带领下,移植团队反复讨论杨先生的病情,为他制定了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杨先生的儿子作为供者,应用靶向药物联合清髓性预处理方案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长期坚持锻炼赋予了杨先生强健的体魄,开朗的性格让杨先生勇敢面对病魔的挑战,积极配合治疗,面对化疗药物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杨先生咬牙坚持,始终坚信自己可以恢复健康。
杨先生在移植仓内积极配合治疗
2022年1月30日,虎年春节前夕,杨先生儿子的骨髓和外周干细胞顺利的输入杨先生体内,移植团队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回输两周后,杨先生造血重建成功,顺利出仓。
杨先生顺利出仓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是一种少见的血液系统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可以治愈的手段,大医二院骨髓移植团队以过硬的专业技术为武器,让荒芜的戈壁上也能鲜花盛开。如今,杨先生已经顺利出院,接下来仅需要规律门诊随诊。
大医二院骨髓移植中心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髓移植中心是辽宁省造血干细胞移植医学中心,自2014年4月建立以来,勇于创新,先后创造多个辽宁省首例:辽宁省首例4月儿童的单倍体移植,辽宁省首例脐带血干细胞移植,辽宁省首例68岁老年单倍体移植等等。目前共完成骨髓移植500余例,位居辽宁省首位,东北三省第二位。
移植类型包括亲缘全合、亲缘半合、非血缘全合、脐血移植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半相合移植占60%;病种包括白血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性骨髓衰竭性疾病、MDS、骨髓瘤与淋巴瘤等;单倍体移植年龄跨度4个月至68岁。大医二院骨髓移植团队,将严格执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及质量控制指标,继续坚守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攻坚克难,在突破中锤炼卓越,为更多的血液病患者带去健康的福音。
专家介绍
闫金松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三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血液科主任;辽宁省青年名医;辽宁省“兴辽英才”特聘教授;辽宁省造血干细胞移植医学中心主任;辽宁省造血干细胞移植转化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1 届);辽宁省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候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骨髓瘤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委员;大连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师从中国工程院陈赛娟院士,于上海血液病研究所获内科学(血液学)博士学位,具有优秀的临床水平、科研能力、科室管理、科室年轻梯队建设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带领血液科建设形成了亚专科及亚专业的良好发展势头,目前学科发展迅速,规模大幅度扩张。开展了异基因骨髓移植以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疑难重症血液疾病,包括急慢性白血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儿童遗传性血液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疾病;开展了细胞免疫治疗(CAR-T)治疗难治复发急性林白细胞白血病及复发难治淋巴瘤。主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及辽宁省大连市重点项目,申请科研基金1000万余元,在国际著名期刊 Molecular Cancer, Leukemia(白血病), 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等发表高水平的专业科研文章;申请新融合基因的专利3项。培养了10位以上的年轻博士队伍,并指导和帮助他们申请到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
门诊出诊时间:周一上午(星海院区);周四上午(钻石湾院区)
康志杰
大医二院血液三科(白血病方向)副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高等院校基本科研基金,大连市科技创新基金,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多项。目前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11届浆细胞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青年委员,辽宁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大连医学会血液分会秘书。主要从事白血病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诊疗工作,擅长急性白血病的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各类血液疾病等。
门诊出诊时间:周三全天(星海院区)